我省“十四五”時期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述評
從特殊教育“一個都不能少”的溫暖守望,到城市里隨處可見的活力運動場;從“一鍵直達”的居家養老守護,到“一次就診只掛一次號”的便捷就醫體驗……五年來,吉林省委、省政府始終將民心所向作為施政所往,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將增進民生福祉作為推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的根本目的;五年來,政策的“厚度”轉化為百姓可感可知的“溫度”,發展的“速度”升騰為幸福生活的“刻度”,一組組數字、一張張笑臉,映照著從“有”到“好”、從“好”到“優”的民生實踐,標注著吉林全面振興征程上人民群眾心中最溫暖的民生坐標。
教育改革
“學有所教”到“一個都不能少”
在吉林教育的畫卷中,特殊教育只是其中的一抹色彩,卻最能體現這幅畫卷的“溫度”與“深度”。
“十四五”期間,我省將“有溫度”的教育貫穿特殊教育發展全過程,讓教育公平的陽光照亮每個特殊孩子的成長之路。
資源供給的“廣度”,決定了特殊教育的“覆蓋度”。我省構建了覆蓋全域的特教網絡——20萬人口以上縣特殊教育學校“縣縣有”,20萬人口以下縣按需設立特教班;470所幼兒園、224所高中階段學校(含中職)向殘疾學生敞開大門,一條連貫15年的特教“通道”已全面打通。
投入的“力度”,彰顯了特殊教育的“溫度”。我省將特殊教育納入優先保障范疇,每年設立1000萬元省級特教專項補助經費;投入2100萬元民生資金,為70所普通學校裝備特教資源教室;為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學生適配助聽器、盲用閱讀器等設備;落實義務教育特教學校生均7000元公用經費標準……這些投入不只是數字,更是從“兜底保障”到“優質供給”的決心和行動。
入學安置的“精準度”,守護特殊教育的“公平度”。“一個都不能少”不是口號,而是我省特殊教育工作的底線。通過強化未入學適齡殘疾兒童排查,做到“隨發現、隨安置”,確保“常態清零”;各縣(市、區)組建殘疾人教育專家委員會,為每個殘疾兒童量身定制“入學方案”……一系列舉措讓具有學習能力的適齡殘疾兒童實現100%入學,數字背后,是對“教育公平”最扎實的踐行。
特教事業的跨越式發展,是吉林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縮影。五年來,吉林省持續推動“雙一流”建設,高校創新能力顯著增強;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扎實推進,“大學區”管理改革惠及更多學子;產教融合、校企合作不斷深化,為吉林振興發展培養了大批技術技能人才。
養老升級
“夕陽紅”到“朝陽暖”
城市社區敬老餐廳煙火氣十足,鄉村養老大院溫情流淌,適老化改造藏著細致關懷……五年來,我省緊扣老年人核心需求,密集出臺《關于推進養老產業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》等系列文件,從政策護航到服務升級,從產業創新到城鄉覆蓋,每一個問題的解答,都是對“老有所樂、老有所安”最好的回答。
政策的效果,最終要靠數據和事實說話——“十四五”期間,全省養老機構數量增加到1594個,總床位增加到14.88萬張,民辦養老機構數量增至1273個;養老綜合體逐步走向市場,養老供給格局實現了“量”“質”齊升。
五年來,提供“無差別溫暖”是吉林養老事業最顯著標簽。城市里,191個“三區一餐廳一平臺”綜合嵌入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1876個社區敬老餐廳落地,3.4萬戶困難老年人家庭完成適老化改造;農村中,鄉鎮福利服務中心整合升級至231個,村級養老大院、互助養老站點多點開花。尤其是,我省率先在全國推出居家老年人關愛體系建設,133萬老年人家庭信息入庫,每年48.19萬獨居、空巢等8類重點老人享受入戶巡訪,真正讓城鄉老人共享發展紅利。
從“養老”到“享老”的跨越,離不開專業服務與多元模式的支撐。我省以“吉養天年”為品牌,與20余個省(區、市)簽訂旅居康養合作協議,與6省(區、市)建立“冬南夏北”旅居聯盟;同時打造“醫康養”基地,在1.5萬余名養老從業人員中,培育出18名吉林省技術能手,90人晉升職業技能等級,這不僅讓養老服務從“體力活”升級為“技術活”,更讓這個行業有了吸引力——當照料者有尊嚴、有能力,老人們才能更安心、更舒心。
養老事業不是簡單的兜底保障,而是“以人民為中心”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,當政府把老人的需求放在心上,把政策的落點踩在實處,“夕陽紅”就會變成“朝陽暖”,照亮每一位老人的幸福路。
全民健身
“要我練”到“我要練”
回顧“十四五”,五年間一股強勁的“健身熱潮”在吉林大地涌動。從一座座功能齊全的體育場館到一條條便民服務的健身路徑,我省以一場“空間革命”回應著民眾“去哪兒練”“如何練”的關切。
健身硬件設施建設是全民參與健身之基。據吉林省體育局統計,預計到2025年底,我省經常鍛煉人數比例達38.5%,體育場地新增2153個。截至2024年底,我省有各類體育場地46144個、平均萬人擁有體育場地19.91個,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達到72580人,將科學健身的理念與方法送至千家萬戶;“十百千萬”賽事體系的構建,則成功地將專業競技的“陽春白雪”與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巧妙融合……一組組攀升的數據,不僅勾勒出我省“十四五”期間全民健身事業的奮進軌跡,更是“15分鐘健身圈”從藍圖化為現實的溫暖印記。
當功能齊全的健身設施嵌入生活圈,當科學專業的健身指導觸手可及,當高端賽事點燃運動激情,人們的意識已從“要我練”到“我要練”發生著巨大轉變。如今,全民健身已經從一句口號,內化為一種社會風尚,外化為區域發展的強勁引擎。“十四五”期間的“全運會周期”中,我省有61個單位45人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和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個人,獲得了國家表彰。
這份厚重的“十四五”全民健身答卷,既是民生改善的溫暖見證,更是加快建設體育強省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堅實臺階。這場民生與發展的“雙向奔赴”,其意義早已超越強身健體的范疇,正在為推動吉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注入無限生機與活力。
醫療優化
“就醫難”到“一次就診只掛一次號”
“看個病太折騰。”這句經常聽到的抱怨,道出了人民群眾就醫的痛點。“十四五”期間,我省將醫療改革的矛頭直指這一“靶心”,用一連串扎實的行動,讓百姓就醫之路變得順暢起來。
變化,始于一個真誠的承諾——“一次就診只掛一次號!”
過去,患者常常因為等待檢查結果或轉診不同科室,不得不反復排隊、重復掛號。如今,在全省307家二級及以上醫院,這個“老難題”有了“新辦法”——一次掛號,不僅在當天有效,甚至在部分醫院可延長至5到8天,患者不用再為同一問題反復掛號。省去的是時間,安頓下的是患者焦灼的心。
從“以醫院為中心”到“以患者為中心”的深度轉身,打的是一套“組合拳”。
結果互認,讓患者少花冤枉錢。目前,我省檢驗結果互認機構已達281家,影像、超聲結果互認也在全面推進中,老百姓不再為重復檢查掏“冤枉錢”,醫療資源也得到更高效的利用。
“數字鴻溝”前,為老人留一條“慢車道”。在普遍推行網上預約的同時,所有二級以上公立醫院都為老年人保留了百分百的綠色通道。輪椅、人工窗口、耐心引導……智能化的快節奏里,依然為銀發群體保留著一份不變的從容。
讓信息“多跑路”,患者“少跑腿”。如今,全省90%的醫療機構整合了服務流程,把分散的環節集中起來,最大限度減少患者的奔波。同時,許多醫療機構開始主動延長專家門診時間、增加出診頻次、把服務送到群眾“家門口”。
從“看病難”到“一次掛號管全程”,變的不僅是流程,更是理念。當醫療系統真正把患者的“痛點”作為改革的“著力點”,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便成了最扎實的民生答卷。
中國式現代化,民生為大。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,站在新的歷史起點,吉林將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,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,以更加扎實的行動,更有溫度的舉措,托起人民穩穩的幸福。(吉林日報記者 李開宇 祖維晨 張寬)
《延吉新聞網》公眾號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延吉新聞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視頻,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。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延吉新聞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,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、共享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。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,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