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農民發明家”用十二項國家專利讓農民“直起腰”務農
在延吉市朝陽川鎮龍盛村,有這樣一位與眾不同的農民——他沒有受過專業機械培訓,卻憑著勤奮和執著,發明出一臺臺改變農村生產方式的農機設備,先后榮獲12項國家發明專利。他就是被鄉親們稱為“農民發明家”的金泰旭。
在金泰旭的農家院里,停放著各類由他自主研發的農機設備:育秧盤水稻插秧機、水稻缽苗精細插秧機、多功能精量施肥旋耕播種一體機等。每一臺設備都凝聚著他多年的心血,也讓農民們從繁重的勞作中解放出來。
金泰旭出生在龍盛村一個普通家庭。1978年初中畢業后,他便回鄉務農。上世紀90年代初,他曾赴俄羅斯經商,但無論走多遠,心中始終牽掛著家鄉。1998年回國探親時,他看到村中勞動力緊缺,年邁的老人仍然彎腰插秧,那一幕深深觸動了他。看著父輩們在烈日下勞作的身影,他暗下決心——要發明一種能讓農民“直起腰”干活的機器。
然而,發明之路并不平坦。沒有專業知識、沒有設計圖紙,他只能靠一支鉛筆在紙上勾畫構思。一次次失敗、一次次改進,經過無數個不眠之夜,他終于研制出了第一臺“人手模仿插秧機”。這臺設備的工作效率相當于三人同時作業,極大地減輕了勞動強度,也為村民節省了大量時間。
“那時候啥都不懂,連專利申請都要一點點學。”金泰旭回憶說。那時他對電腦一竅不通,只能一邊學習、一邊摸索。經過幾個月的努力,他成功通過了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審核。這份沉甸甸的證書,不僅是對他辛勤付出的肯定,更點燃了他持續創新的信念。
此后,他將自家倉庫改造成“實驗工坊”,與木板、鐵塊、廢舊零件為伴。日夜鉆研的他,平均每天只睡三小時,卻從未感到辛苦。“能讓農民省心省力,就是最大的快樂。”金泰旭說。
2010年,他又成功研制出多功能精量施肥旋耕播種一體機,實現了施肥、旋耕、播種、覆土等多項工序“一機完成”,進一步提升了農業機械化水平。隨后,他發明的拖拉機前后通用可拆裝式懸掛鏟車機構,讓農民能以更低成本實現多種作業功能,深受歡迎。
金泰旭的發明改變了村民的生產方式,也引起了農業部門和科研機構的關注。如今,他的作品不僅應用于延邊各地,還成為吉林省農業機械創新的典型案例。
金泰旭的成功,離不開妻子許明順的支持。作為村干部的她起初擔心丈夫“走火入魔”,后來被他的堅持和成果打動,成為他最堅定的支持者和助手。
如今,金泰旭已是“吉林省鄉村振興優秀人才”“十佳鄉土專家”,他的名字還被收錄進《中國專家人名辭典》。但面對榮譽,他始終謙遜如初。
“我只是一個農民,只想讓更多鄉親受益。”這位“田野里的發明家”用最質樸的語言,詮釋了科技創新的初心。
在鄉村振興的時代征程中,像金泰旭這樣腳踏實地、心懷熱愛的農民發明家,正用智慧與堅守,為新時代的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。
初審:金洪石
復審:李軍廣
終審:王春榮

在金泰旭的農家院里,停放著各類由他自主研發的農機設備:育秧盤水稻插秧機、水稻缽苗精細插秧機、多功能精量施肥旋耕播種一體機等。每一臺設備都凝聚著他多年的心血,也讓農民們從繁重的勞作中解放出來。

金泰旭出生在龍盛村一個普通家庭。1978年初中畢業后,他便回鄉務農。上世紀90年代初,他曾赴俄羅斯經商,但無論走多遠,心中始終牽掛著家鄉。1998年回國探親時,他看到村中勞動力緊缺,年邁的老人仍然彎腰插秧,那一幕深深觸動了他。看著父輩們在烈日下勞作的身影,他暗下決心——要發明一種能讓農民“直起腰”干活的機器。

然而,發明之路并不平坦。沒有專業知識、沒有設計圖紙,他只能靠一支鉛筆在紙上勾畫構思。一次次失敗、一次次改進,經過無數個不眠之夜,他終于研制出了第一臺“人手模仿插秧機”。這臺設備的工作效率相當于三人同時作業,極大地減輕了勞動強度,也為村民節省了大量時間。

“那時候啥都不懂,連專利申請都要一點點學。”金泰旭回憶說。那時他對電腦一竅不通,只能一邊學習、一邊摸索。經過幾個月的努力,他成功通過了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審核。這份沉甸甸的證書,不僅是對他辛勤付出的肯定,更點燃了他持續創新的信念。
此后,他將自家倉庫改造成“實驗工坊”,與木板、鐵塊、廢舊零件為伴。日夜鉆研的他,平均每天只睡三小時,卻從未感到辛苦。“能讓農民省心省力,就是最大的快樂。”金泰旭說。
2010年,他又成功研制出多功能精量施肥旋耕播種一體機,實現了施肥、旋耕、播種、覆土等多項工序“一機完成”,進一步提升了農業機械化水平。隨后,他發明的拖拉機前后通用可拆裝式懸掛鏟車機構,讓農民能以更低成本實現多種作業功能,深受歡迎。
金泰旭的發明改變了村民的生產方式,也引起了農業部門和科研機構的關注。如今,他的作品不僅應用于延邊各地,還成為吉林省農業機械創新的典型案例。
金泰旭的成功,離不開妻子許明順的支持。作為村干部的她起初擔心丈夫“走火入魔”,后來被他的堅持和成果打動,成為他最堅定的支持者和助手。
如今,金泰旭已是“吉林省鄉村振興優秀人才”“十佳鄉土專家”,他的名字還被收錄進《中國專家人名辭典》。但面對榮譽,他始終謙遜如初。
“我只是一個農民,只想讓更多鄉親受益。”這位“田野里的發明家”用最質樸的語言,詮釋了科技創新的初心。
在鄉村振興的時代征程中,像金泰旭這樣腳踏實地、心懷熱愛的農民發明家,正用智慧與堅守,為新時代的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。
初審:金洪石
復審:李軍廣
終審:王春榮
微信 掃一掃 關注
《延吉新聞網》公眾號
《延吉新聞網》公眾號
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延吉新聞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視頻,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。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延吉新聞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,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、共享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。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,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。
